孩子的创造力是怎样不见的?
发布时间:2020-09-22 13:26阅读次数:
次
6年级女孩因为一篇作文被老师批评的事,最近在网上炸开了锅。
讲述这件事的是女孩的姐姐,她本来只是在豆瓣发帖吐槽,没想到引发一场网络讨论。这位网友的妹妹,现在正读小学六年级,妹妹写了一篇作文,让作为高中生的姐姐感到惊艳,她节选了几段妹妹作文中的句子:不得不说,这些生动跳脱的比喻,对动词的巧妙运用,把窗棂、月光和时间拟人化,就算是成年人看起来,也觉得充满灵气。没想到等妹妹把作文交给老师看了之后,得到的评语却是:不切实际,胡言乱语,重写。根据这位网友的描述,她后来向妹妹的老师咨询了这篇作文的问题,老师认为,“月光浇在碎石路上”,应该写成“灯光照亮了石子路”,老师给出的理由是,高考作文不能这么写。因为老师的点评,妹妹最后不得不把自己上交的作文改成了,“清晨来了,公鸡鸣叫,我睁开眼睛天还黑着”。这件事在网上发酵后,不少网友们都对妹妹写出的句子表达了由衷的赞美,认为这样诗意又有趣的描写,实在难能可贵。而让人觉得惋惜的是,因为老师的点评,6年级的妹妹为了匹配所谓的应试作文“实际”,最终强行改变了自己独特的行文风格。这引发了网友们对这位老师的业务能力,和如今应试教育问题的探讨。网友们认为,很多孩子就是在这样缺乏鼓励的教育环境下,失去了灵气,失去了文字的创造力。也有人认为,无论教育条件如何亟待改善,作为对学生产生最直接引导力的老师,面对学生的创作,无论好坏,应该尤为审慎,而不是打击,况且还是在离高考尚远的小学6年级。当然了,这件事可能只是个例。很多网友也因此分享了自己学生时代遇到过的好老师,有的循循善诱,有的兼容并包,这些优秀的老师们的言行影响让他们受益至今。随着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,以及对于过往应试教育的反思,自由化的教育理念如今越来越被推崇,家长们更希望孩子具有独立思维。
拥有良好创造力的孩子,在学习及工作中,将表现出更大的热情、更加活跃的状态以及更有创新的方式。而对创造力的打击,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兴趣度的下降。一旦失去了热情和兴趣,后续的行为和思考就无从谈起了。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,“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,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引导,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,就会培养出孩子的创造力,使孩子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。”
而怎么引导孩子的创造欲望?怎么保护孩子的创造力?在现在看来,恐怕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课题。